兩岸人才培訓與人力外派展望

 

/ 郭芊彤

 

面對兩岸經濟環境快速發展,兩岸人才交流頻繁且密切,新一代的社會新鮮人踏入職場後不僅須面對本土的人才競爭,甚至在國際商場上亦須面對對岸國際菁英所帶來的競爭壓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每年大專以上畢業人數約33萬人,在大陸方面2004年高等教育畢業人數將達到280萬人。因此,現今國內畢業生必須面臨跨兩岸人才相當於9.5倍的競爭威脅。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數位內容產業產值可望超過2,200億元。在產業人力供需方面,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據經建會預測,自20032011年間,我國每年相關科系學士級畢業生平均供給過剩約15,950人;但是科技人才卻每年預計有26,000人的短缺、管理人才則每年預計有18,000人的短缺。此項數據即可說明了目前學校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尚無法完全適應高科技產業所需之情況,故未來e世代畢業生除了本科系專長之外,勢必須培養第二、三項跨領域技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叢林中生存。

過去很多人認為,兩岸因為意識形態不同,台灣在藍領勞工方面還有1520年的優勢,但這項優勢目前已逐漸被迎頭趕上。就工總旗下的中華民國職訓研發中心在大陸進行職業訓練的經驗指出,大陸因失業率居高不下,藍領勞工為求有工作可做,甚至願意接受嚴苛的要求,在這個環境下訓練出來的藍領勞工,競爭力已遠非台灣勞工能比。故台灣的藍領勞工應及早因應,否則當WTO要求台灣全面開放服務業後,台灣勞工也將面臨全球競爭的衝擊。

隨著勞退新制上路,企業為降低人事成本,大幅進行人力清倉,尤其外商公司或有意西進企業,為控制正式編制員額,全面改由派遣勞工接手,隨著新制開辦,派遣業業績至少成長20%,故大規模聘僱派遣勞工也成為當前所需面臨的課題之

 

兩岸人才培訓現況

一、中國大陸人才培訓現況概述

(一)職業訓練機構

在中國大陸與人力資源相關的部門名稱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其主要職掌與特色為勞動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制定行政法規和基本標準及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制定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服務諮詢機構的管理規則;規劃勞動力市場發展,組織建立就業服務體系;擬定職業分類、職業技能國家標準;制定勞動關係調整的基本規則;制定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和勞動仲裁規範;擬定企業職工工資的政策和措施;制定社會保險基金政策;制定機關、事業、企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政策;承擔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險的統計和資訊工作;負責勞動和社會保險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目前大陸進行的職業訓練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白領勞工的「在職訓練」,通常以培養第二專長為主,例如,山東勝利油田需要一批人力資源員工,他們就替勝利油田的管理階層上課,讓他們熟悉人力資源。另一種是針對高校與專科畢業生的「職前訓練」,這部分很像台灣的「建教合作」,學生結業後就派遣到台商工作,例如台達電就與湖南技術學院合作。

(二)人才培訓缺口

依中國大陸教育部及智慧財產局統計,未來五年內,智財人才需求量將急遽增加。相關報導亦指出中國大陸企業很多,工廠更多,但訓練有素的高階管理人才太少。目前中國大陸約有2.5萬家公營企業,430萬家民營企業,且工業產能過剩,但就是沒有足夠的優秀管理人手。

領導人才的缺口向來很少被視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阻力,但並非不可能。多數外商公司都要延攬當地人才,助其開拓本地市場。在如今分工愈來愈精密的市場和亞洲鄰國競爭時,大陸企業勢必會遇到人才瓶頸。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者指出:「中國的科學和技術落後國際,但管理方面落差更大。」即使那些想進軍國際市場的優良公司,也面臨管理人才荒的問題。目前大陸許多企業執行長對是否進軍國際市場陷入兩難。因為他們只會說中文,有時派懂外文的年輕人出去,但他們處理外國事務的經驗不見得比較好。

據上海市緊缺人才培訓事務服務中心指出,目前上海金融從業人員中有不少人英語水準不錯,但真正能熟練使用國際化金融英語的人卻很少,對於正在努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來說,金融+英語的國際化人才處於緊缺狀態。新華社報導指出,在各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中,倫敦和紐約的金融專業人才就業者的比例均為11.5%,香港為14%,而上海的比例不到3%,其中達到國際水準的金融人才不足1人。國際化金融人才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主要差距之。相關報導亦指出,隨著上海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外資金融機構的登陸,這種差距會越來越明顯。為此,上海已將金融英語列入緊缺人才培訓工程。

 

二、台灣的人才培訓現況概述

(一)職業訓練機構

在台灣與人力資源相關部門名稱為「勞工委員會」以及「職業訓練局」,其主要職掌與特色分別如下:

1.   勞工委員會:業務執掌主要為國內勞工朋友們之就業安全、所得安全、工作安全提供保障,並確保其在憲法中的基本權利,重要業務包括勞資關係、勞動條件、勞工福利、勞工保險、勞工安全衛生、勞動檢查、勞工教育、職業訓練、技能檢定等。

2.   職業訓練局:業務執掌主要為職業訓練、技能檢定、就業服務,三大部分之綜合規劃、法制研究、機構管理與評鑑、專業人員資格審、訓練師發證以及就業安定基金管理、職訓經費之籌措與核議、技能競賽之輔導與舉辦、職訓技術合作與交流、外國人聘雇之許可與管理以及身心障礙者的相關業務服務等。

(二)職業訓練概況

目前國內的職訓機構大致分為公共職訓機構、公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民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政府機關附設訓練機構、民間團體附設訓練機構,以及各級學校附設訓練機構等辦理職業訓練。職業訓練種類依經費提供來源區分,大致可分為企業辦理之訓練及政府辦理之訓練:

1.   企業辦理之訓練:企業辦理訓練方面包括業者自行訓練、委外訓練,以及參加公共訓練等。

2.   政府辦理之訓練:政府辦理職業訓練方面包括公共職訓機構、運用社會訓練資源委外訓練,以及補助企業或學校辦理訓練等。

依訓練方式區分,大致可分為自行辦理訓練及運用社會資源委外訓練兩大類。近幾年來,由於產業結構快速變遷,政府擬將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功能重新改造及定位,職業訓練業務將儘量委託民間培訓機構辦理,僅保留無利基、民間不願辦理且為國家基礎工業所需之人才培訓業務。透過職業訓練資源質與量的彈性調整,職業訓練機構的功能將由原來的職業訓練提供者轉為職業訓練資源規劃、整合、評鑑者等角色,不僅更為多元化、彈性化,並且可短期內迅速擴充職業訓練能量,大量培訓產業所需之人力。

依訓練機構別區分,大致分為公共職訓機構、公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民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政府機關附設訓練機構、民間團體附設訓練機構,以及各級學校附設訓練機構等辦理職業訓練:

1.   89年共計有966個單位辦理訓練,培訓人次為757,670人。其中,公共職訓機構13所,結訓人數為30,030人,分別為養成訓練為10,992人,進修訓練為19,038人。公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有145個單位,培訓人次為327,191人。民營事業附設訓練機構有576個單位,培訓人次為215,986人。政府機關附設訓練機構有73個單位,培訓人次為106,428人。民間團體附設訓練機構有55單位,培訓人次為43,167人。各級學校附設職業訓練機構有104個單位,培訓人次為34,868人。

2.   除上述各訓練機構辦理之職業訓練外,各級學校辦理之進修訓練及推廣教育亦為職業能力提升的一環。各級學校辦理進修訓練的單位中,89學年度高中(職)進修學校合計有235校,學生數134,120人;空大暨大專進修學校合計63校,學生數113,721人;各大專校院辦理的各類推廣教育學分班及非學分班,每學年度約可提供15萬人次進修,增加民眾進修第二專長機會。

目前國家政策中關於人才培訓之相關計劃包含有: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E世代人才培育計劃、全球運籌人才培訓計劃)、90∼93年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非科技人才需求與培訓、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青年職場體驗計畫、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中長期永續促進就業方案等,在在顯示政府對於人才培訓的重視。

 

人力外派之趨勢

根據財政部89年至今年第一季的資料顯示,上市上櫃公司中,赴「大陸」與「海外」投資的家數,一直不斷成長中,尤其是上市公司赴「大陸」與「海外」投資的比例,分別早已超過50%。經建會已把「人力派遣」納為12項重點發展服務業之一,在畫藍圖中,要讓台灣的派遣人力市場達到30萬人。

日前中共宣布擴大並放寬台灣居民進入大陸就業市場,部分台生以及已進入大陸職場的台灣民眾認為,這項制度將可擴大他們的就業管道;但要在大陸工作順利,必須靠實力。就普遍情況而言,大陸企業不喜歡用台生,除了擔心掌握不住台灣員工,也擔心台生是否能長久待下來工作;台生能力是否優於大陸學生,都是用人單位考量的因素。雖然中國大陸放寬台灣民眾到大陸就業,但執行面還有許多問題,例如台灣的兩岸條例明定台灣民眾不得到大陸特定行業任職,有的則要經過核准,此外還有稅負比台灣高等問題。

「勞動力」雜誌日前指出,公司應該對外派人員有一套完整的規劃,包括規劃員工的事業發展、協助員工家庭適應海外生活、幫助員工保持與總公司的連,以及在員工回國後,提供他發揮所得經驗的機會等,並且在員工出國前、出國中及出國後,都能提供員工及他們的家人必要的協助。

綜觀上述,外派工作者首先應必備語文能力,在接受此類指派工作時,也應衡量自我的健康情況、適應環境的能力。公司在挑選外派對象時,學校學歷反而不是最受重視的部分,工作者過去的工作表現、學習能力、個性、抗壓性,甚至是領導統御、危機處理、口語溝通與專業能力,這些綜合表現才是決勝關鍵。除了中英語的能力之外,第二外語甚至第三外語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突顯,對非英語系的國家來說,具備多種語文能力是必須條件。

若你渴望到國外工作,不妨在求職前先做好功課,選擇全球佈局的外商公司,或是台灣本土性的跨國企業,跨國企業大部分都提供大量的外派工作機會。面對國際化的趨勢,跨國工作的資歷也可以為個人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也能為學歷加分。跨國工作的資歷讓許多想到國外進修的人,在申請國外的學校時成為加分項目,對於也有些人利用在外派遣的時間,就近利用鄰近的大學進修,不僅拿到工作經歷,也拿到學歷證明,對於日後的升遷也有加成的效果。

 

結論

近年來兩岸關係的互動與發展,深受國際、國內及大陸方面情勢變動的影響,必須密切注意、妥善因應,以確保兩岸關係穩定。此外,近年來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已成為國際關注的全球化議題之。國際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有可能繼日本之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工廠。中國大陸若能維持現行成長模式,勢必對國際經濟產生磁吸效果。尤其是大陸加入WTO 後,正積極融入國際經貿體系,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形劇烈。

台灣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尤其是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產業所需之專業技能與知識愈見明顯,導致結構性失業居高難下,故在人才培訓以及人力外派相關法規、政策規定等,都亟待相關單位努力改善。

 

(作者為1111人力銀行職發展事業部協理)